APP下载
机会在手,求职信息实时掌握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人员公告

首都医科大学招聘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 2023-07-07 07:08:45 人阅读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人员公告

?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于2009年。

基础医学学科涵盖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主要二级学科,上述二级学科均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2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以及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和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为基础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和支撑力。

生物学学科涵盖了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主要二级学科,上述二级学科均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中神经生物学是国内首批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是校本部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学院之一。学院倡导科研强院之风,坚持学术兴院之路,注重整合多学科资源,走基础-临床相结合的联合攻关之路,发挥学校的临床优势,不断提高申报重大项目(点)的能力,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招收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

3、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博士以来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

4、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二、?招收专业

具有生物学、基础医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三、相关待遇

1、提供实验平台及科研环境;

2、按学校中级岗位兑现工资待遇、缴纳五险一金;

3、提供集体宿舍;

4、支持申请相关博士后人才支持计划或其它基金项目;

5、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相关政策,办理子女入托入学、升学和出站落户等事宜。

四、报名方式

申报者首先与意向导师沟通,导师同意后,学院进行资格审核、进站考核,考核通过者学院上报学校审批。

学院常年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人员。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10-83916595

联系邮箱:liusha@ccmu.edu.cn


合作导师简介

1.png?

王松灵教授

王松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奖者,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主任。Current Medicine?主编,Oral Diseases及JOR副主编,《医学教育管理》主编、《今日口腔》主编。发表论文249篇,其中以主要作者发表英文论文167篇。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研究方向为唾液腺与牙再生。发现人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该通道与硝酸盐对维持机体稳态有重要作用,提出稳态医学的概念,研发基于硝酸盐的耐瑞特新药;揭示牙发育新机制,研发牙髓干细胞新药,成功实现生物性牙齿再生。

研究方向:口腔健康与全身慢病防治,稳态医学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联系邮箱:slwang@ccmu.edu.cn,wjs99330@163.com

?

?2.png

张晨教授

张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副校长,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同时担任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生物工程组成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双聘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

曾承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优秀青年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以主要作者在Nature、PNAS、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等发表100余篇论文,SCI总引用2700余次,F1000推荐6篇。入选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长城学者等。带领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获“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新加坡“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奖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研究方向:神经连接(突触)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相关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招收人数:6人

招收条件:1. 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2. 对科学研究有热情、对个人发展有期望。

联系邮箱:czhang@ccmu.edu.cn

?

3.png?

杨菲教授

杨菲,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导,系主任。北京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慢性疼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手段,以及慢性痛发生发展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生物学机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Anesthesiology、Pain、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等杂志发表SCI文章20余篇。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目前担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神经保护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申请人应具备生物学、基础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技术和思维能力,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或已被接受,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或熟悉膜片钳技术者优先。

联系邮箱:feiyang@ccmu.edu.cn

?

?4.png?

雷慧萌教授

雷慧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北京市第五批海聚工程(青年项目)。实验室综合应用电生理、在体光纤记录、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神经示踪、行为学等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强迫症、自闭症)的神经环路机制,并进行新型治疗手段及药物靶点的开发。研究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Neuron , Current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等杂志。

研究方向:强迫症与自闭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 具有以下研究经验优先:在体钙成像,在体光纤记录,脑片膜片钳;2. 具备较好的沟通和中英文写作能力。

联系邮箱:leihm@ccmu.edu.cn

?

?5.png?

刘琰教授

刘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师从饶毅教授。随后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京大学做副研究员,2021年入职首都医科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部青年973、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脑计划。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及共同一作发表Nature、Neuron、PNAS、Cell Discovery等知名杂志论文。

研究方向: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

招收人数:2人

招收条件:获得博士学位,接受过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训练。

联系邮箱:liuyan@ccmu.edu.cn

?

6.png?

孙文智研究员

孙文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在美国杰克逊实验室(Jackson Laboratory)任研究员科学家,2012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詹宁斯研究园(Janelia Research Campus)任研究专员。2016入职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研究所任研究员,助理教授。2018年入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任研究员,2020年入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研究员。

近年来,致力于探索情绪情感的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揭示了 VTA 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延迟满足这一心理过程中的神经基础,为提高自控能力和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提供了思路。发现了VTA GABA神经元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提示VTA GABA神经元及其相关神经环路有望成为治疗精神病的新靶点。发明了多种用于小鼠立体定位,病毒精准注射,微透镜埋置等国产化专利设备,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神经环路的基础研究。发明了一种快速将外源基因导入整体大脑并实现表达的在体基因递送技术,有望为我国基因治疗领域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研究方向:?抑郁症发生的神经环路基础和分子机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博士毕业或即将博士毕业,对情绪情感或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研究方向感兴趣,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有科研合作精神。

联系邮箱:?huxiaoling@ccmu.edu.cn

?

?7.png?

杨朝阳教授

杨朝阳,教授,博导,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从事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研发出具有长时程缓释功能的生物活性材料支架,使得向靶组织长期递送生物活性分子成为可能;国际上首次证明激活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修复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利用全基因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分子机制;国际上首次应用生物活性材料支架诱导高等灵长类-恒河猴皮质脊髓束长距离再生修复脊髓损伤;采用生物活性材料支架修复成年海马损伤,改善空间学习认知障碍。在STTT,PNAS,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201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向:应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招收人数:不限

招收条件:获得生物或医学或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联系邮箱:wack_lily@163.com

?

?8.png?

尹艳玲教授

尹艳玲,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生理科学会、北京认知科学会理事,本人多年从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代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系统揭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旨在寻找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保护的有效干预药物靶点,我们发现在缺血急性期神经元内出现巨自噬瞬时上调,之后出现了功能性溶酶体储积,可以造成神经突触功能的损伤,针对神经元自噬功能的治疗策略可以缓解神经元损伤,并减轻突触功能表型。以往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认可,本人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中科院认定的一区top期刊论文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研究方向:脑卒中发病及干预机制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在生物学或基础医学领导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可独立开展生物学实验,英语写作能力较强,可熟练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掌握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联系邮箱:yyling@ccmu.edu.cn

?

?9.png

刘慧荣教授

刘慧荣,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受体免疫学领域研究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等职。2018年率领团队荣获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外,获得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人选(333人才)等称号。主要社会任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衰老基础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Circulation、JACC、Cardiovascular Diseas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1篇,累计影响因子为409.09,H index为27;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5篇。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类奖励36项。

研究方向:GPCR自身抗体与心血管疾病;老年心脏疾患易感性的机制和保护。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优先考虑有临床教育背景及结构生物学研究背景者;2.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重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

联系邮箱:liuhr2000@126.com



10.png?

曲爱娟教授

曲爱娟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4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受聘于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担

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Metabolism-Clinical & Experimental、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等SCI杂志的审稿专家。研究领域为新血管重塑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尤其是低氧诱导因子及代谢性核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夹层及慢性心力衰竭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曾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食品添加剂办公室联合基金1项,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等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长城学者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在国际相关领域专业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Circulation、Hepatology、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

研究方向:低氧及代谢性核受体在重塑相关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转化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生物学或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2.以第一作者(含并列)发表1-2篇高水平SCI论文;3.具有生物信息学相关背景或掌握生信分析技术者优先;4.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5.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联系邮箱:aijuanqu@ccmu.edu.cn

?

?11.png

朱进霞教授

朱进霞教授为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先后在Gastroenterology,Lancet,J Physiol-London,Br J Pharmacol,ACTA Physiologica (Oxf), ?Am J Physiol 和 Transl Res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04年作为北京市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组建胃肠功能研究平台与团队。目前兼任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委会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生理学报》副主编,《生理科学进展》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动力学组委员,以及美国胃肠病学会会员等。

主要研究成果1)首次构建了类似帕金森病早期胃肠功能紊乱(胃瘫、便秘等)的双侧黑质损伤大鼠模型,揭示了其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研究工作被Lancet Neurol.,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Gastroenterology,Prog Neurobiol等期刊引用。模型被写入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2)提出5-HT促进肠粘膜分泌的负反馈调节通路、消化道可以合成多巴胺、多巴胺通过D2R促进胃蛋白酶原及十二指肠黏膜HCO3-分泌、通过D5R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并参与肠黏膜屏障调节等。成果发表在ACTA Phsiologica, Br J Pharmacol., Transl Res., Am J Physiol.等杂志;3)主编出版专著“Dopamine in the gut”,2021,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re Ltd出版。

研究方向:脑-肠神经-内分泌-免疫-菌群与胃肠功能及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

招收人数:1-2人

招收条件:除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发表国际专业期刊文章或/和执笔申请专利项目等)外,具有下列研究背景者优先:1)具有神经科学、基础医学、药学或胃肠功能或胃肠疾病研究背景,希望结合胃肠神经-内分泌-免疫或肠道菌群等开展研究,探索和揭示重要的胃肠功能调节与功能紊乱的机制;2)希望利用合作导师团队改良成熟的帕金森动物模型研究包括胃肠功能紊乱在内的帕金森病早期出现的非运动功能紊乱的机制;3)希望利用合作导师团队成功构建的Hp感染模型开展相关的胃肠病理生理与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靶标。

联系邮箱:zhu_jx@ccmu.edu.cn,?1959zhujinxia@163.com


12.png

徐志卿教授

徐志卿博士,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病理系教授,博导,病理学系主任。1997年获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先后任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2009年入选为北京市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北京市特聘专家,并荣获北京市高校高层次人才称号和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主委;《Stress and Brain》主编。多年来主要从事脑重大疾病(抑郁症及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的神经递质和环路机制研究,并对G蛋白偶联受体膜转运的分子机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重点关注物理性脑刺激抗抑郁的神经调控环路机制。已在《PNAS》等重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总引用超过6500次, H因子大于45;来源Google Scholar)。已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子课题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项目。

研究方向:脑重大疾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神经环路和递质受体机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与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技能、及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2.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优先考虑博士期间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或已被审稿小修中)本专业领域权威学术论文;3.科研思维活跃,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诚实守信,工作细致踏实,认真负责,善于思考和表达,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联系邮箱:zhiqingx@ccmu.edu.cn

?

?13.png?

金新春教授

金新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等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调入首都医科大学工作,2020年5月起任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Brain Injury及Medical Gas Research 杂志编委、Neuroscience Bulletin青年编委、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博士后基金评审人、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基金评审人。课题组已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Aging cell等杂志发文20余篇。

研究方向:该团队致力于脑血管病与认知的研究,期望解决以下问题:

(1)急性脑梗后如何减少tPA溶栓及机械取栓后的脑出血;

(2)如何促发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细胞生物学或者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具备脑血管病机制研究经历者优先;2.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发表1-2篇SCI论文。

联系邮箱:xcjin@ccmu.edu.cn

?

14.png

陈萍教授

陈萍,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200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09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9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9年起受聘于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主要从事染色质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异常导致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染色质结构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基因转录中的生物学功能;②染色质调控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及其异常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在Science,Mol. Cell,JACS,NC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等。

研究方向:染色质表观遗传调控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近期或即将获得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或免疫学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具有染色质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背景的申请人将优先考虑;2.热爱科研,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3.能够独立工作,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英语水平较好,具有学术论文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

联系邮箱:chenping@ccmu.edu.cn

?

?15.png?

安静教授

安静,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虫媒病毒的致病机理与预防手段。近年以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PLoS?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Antiviral Research》、《PloS NTD》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各1项,获批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虫媒病毒的致病机理与预防手段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联系邮箱:anjing@ccmu.edu.cn

?

?16.png?

吴燕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病毒性传染病的致病机制与抗病毒药物研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Cell, Nature Immunology, PNAS, Nature Microbiology, 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授权国家专利3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PCT专利3项。

研究方向:病毒性传染病的致病机制与抗病毒药物

招收人数:2人

招收条件:1. 诚实守信、性格开朗、身心健康,能尽快到岗工作;2. 年龄不超过35岁,具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熟悉病毒培养、分离、鉴定、蛋白表达、纯化、动物实验操作等技术者优先;3.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4.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高影响因子SCI论文者优先;5.具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与交流沟通能力。

联系邮箱:wuyan@ccmu.edu.cn

?

17.png

罗大力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心血管药理和新药研发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常见心脏疾病中的心肌细胞凋亡,心肌肥大和心肌细胞电紊乱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药物靶点和新药筛选。发现缝隙连接蛋白43中的关键位点磷酸化在心脏电传导和心肌细胞存活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发现心肌细胞表达集钙蛋白-1亚型并在心肌细胞电稳态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筛选了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键病生理靶标和相关新药。承担和完成国自然项目8项和北京市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39.6,获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集钙蛋白-1在心脏生理功能与病生理作用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2.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文章专利项目等;3..已发表SCI论文1-2篇;4.掌握基本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联系邮箱:luodl@ccmu.edu.cn

?

18.png

曲显俊教授

曲显俊,男,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肿瘤药理学课题组负责人,博导。

1983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山东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83年至2001年任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2001年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威尔斯王子医院肿瘤中心工作,2005年至2007年分别在东京大学医学部和英国巴斯大学高访学者。200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职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授,任职药理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新药创制中心药物筛选平台主任等职。

2009年和2012年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10余项,北京市基金重点项目等3项。在山东工作期间,2001-2003年国内首次主持完成抗癌新药“替吉奥”,获得3个新药证书等。

研究方向:癌症发病新机制、药物新靶点发现及其相关的抗癌药物药理学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医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均可;2.具备较好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并发表过文章等。

联系邮箱:quxj@ccmu.edu.cn

?

19.png

金增亮教授

金增亮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所博士后;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21.1-202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挂职项目主任;2012年至2022年担任学系行政秘书及党支部组织委员。兼任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Editorial Office副主编,Fundamental research客座主编。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及新药研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拔尖人才培育资助、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资助、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骨干人才资助等10余项科研及人才项目资助。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军事医学科学院牵头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是抗抑郁新药GW117和阿姆西汀的主要研发人员。近五年来,在抗抑郁和抗焦虑新药研发领域获得了JZ-1201、 ZY-1408及GW201等一系列有价值和开发前景的化合物。其中GW117目前已经顺利进入临床II期试验中。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如Neuropharmacology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2016年获得中国药理学青年药理学家奖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神经精神药理学及新药研发

招收人数:1-2人

招收条件:1.已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两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2.为人正派,作风严谨,热爱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富于团队意识;3.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高影响因子研究论文者优先,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4.熟悉神经精神药理学或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医学或药学研究背景。

联系邮箱:jinzengliang@ccmu.edu.cn



20.png?

江梦溪教授

江梦溪,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教授,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疾病药理。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美国怀特海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通过研究内源性代谢酶在炎症、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调控作用,阐明代谢紊乱机制,发展代谢疾病治疗新策略。研究成果于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心脏协会科研项目等。获北京市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称号。

研究方向:代谢疾病药理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获得(或即将获得)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博士学位;2.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3.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 SCI 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联系邮箱:jmx@ccmu.edu.cn

?

21.png

李丽英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二级教授,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肝损伤/修复及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责任作者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Am J Pathol、J Immunol、J Molecular Medicine (Berl)?等领域内高影响力期刊上。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被评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人才” 称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

研究方向:固有免疫与肝脏损伤及修复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2023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涉及固有免疫系统特别是肝脏巨噬细胞、肝脏急或慢性损伤、肝脏修复等领域,熟练掌握肝脏急或慢性损伤模型制备方法、肝脏内多种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单细胞测序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等。

联系邮箱:liliying@ccmu.edu.cn

?

22.png?

谢萍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副主任,国家优青,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质Neddylation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以主要作者在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ell Reports、Oncogene等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科学发现包括(主要作者文章,均含共同):① 发现多个新类型Neddylation修饰连接酶,丰富了对蛋白质Neddylation修饰的认识;② 发现多个重要Neddylation修饰底物蛋白,明确了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研究方向:蛋白质Neddylation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2. 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过至少1篇中科院1区文章;3.具有较好的英文读写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联系邮箱:xiep@ccmu.edu.cn

?

?

23.png?

陈柏安教授

????陈柏安,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动物部副主任,入选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创建了用于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体液中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超灵敏技术;创建了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二细胞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为构建胚胎致死基因全身性敲除动物模型提供了可用的方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人源化动物模型创建及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2.达到所属学科的博士后入站标准。

联系邮箱:jiaokun@ccmu.edu.cn

?

24.png

????郑君芳教授

????郑君芳,毕业于北京大学病原生物学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并获欧亚太平洋网络奖学金赴维也纳医科大学做访问学者,所在实验室在世界蛋白质组学实验室排名第8,导师为英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资助。主要研究领域为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已在Oncogene, EBioMedicine, FASEB J, Front Oncol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市局级项目20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研究方向: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肿瘤标志物鉴定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1.具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与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技能、及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2.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1区文章,或非1区文章2篇以上3.科研思维活跃,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诚实守信,工作细致踏实,认真负责,善于思考和表达,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联系邮箱:zhengjf@ccmu.edu.cn

?

?25.png?

高艳教授

高艳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小鼠和建立的动物模型研究代谢相关疾病及肿瘤的表型与发病机制的关系,在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表型分析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专注于脂肪组织的发生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动物整体水平进行了多年长期系统性研究,课题组同时对脂代谢与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病机制给予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在Metabolism, Molecular Metabolism,?Frontiers in Oncology, BBA -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Lipids,?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肿瘤与代谢性疾病研究

招收人数:1

招收条件:1.有扎实的研究功底,发表过SCI文章;2.具有脂肪发生、糖脂代谢相关研究背景。

联系邮箱:gy1003@ccmu.edu.cn

附件下载: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人员公告.docx

条评论
Alternate Text
Alternate Text 表情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

未经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 招聘网版权所有 2007-2018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4 公司招聘招人好网站,就在招聘网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浙B2-20080178-14

投递简历
    马上投递